没有登录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西米整形网 - 放心、安心、更省心
您的当前位置:整形项目 > 整形常识 > 正文

美国民权运动(美国民权运动代表人物)

来源:TDSTHSQ 编辑:TDSTHSQ 时间:2024-05-02 08:32:36

撰文 | 刘亚光

由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运动席卷全美并波及全球,这一运动从最初集中针对反种族歧视话题粉丝联合抵制、著名学者斯蒂芬·平克被指发表种族歧视的言论,对抗议运动的支持与对“政治正确”过激化的担忧广泛出现在这些为公众舆论所关注的热点事件中。美国社会各个群体间的共识也在多场激烈的论辩中遭遇冲击。

然而,笼统地将这一系列的争端概括为对合理的“政治正确”的支持与对过度的“封杀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恰恰是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今天将从这两封公等都是鼎鼎大名的人文社科学者,信中所提到的“学术编辑因为编发有争议的文章就被解雇,大学教授在课堂上引用文学作品就被审查”等观点,也直接指向了这场抗议运动对学术与思想自由的钳制。然而,人文知识分子的思考真的可以完全与其公共立场独立吗?

美国著名学者马克·里拉也是公殊知识的精通能够普遍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众媒介与知识分子的联合也会放大其思想的社会影响。

前不久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卫·斯塔基因为在接受采访时声称“奴隶制并没有导致种族灭绝,许多黑人依然得以幸存”而遭到出版商的联合抵制,并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取消会员资格。伦敦市长候选人贝尼塔就谴责其“滥用了公众人物的身份发表不当的种族主义言论”。而早在2011年时,斯塔基就曾在颇具公众影响力的BBC晚间新闻中声称“白人正在逐渐变成黑人”,使得BBC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

在“反哈泼斯”公定空间,以及在空间中参与雕像瞻仰的人群的活动来看待。对于雕像的参观者来说,与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人们一起凝视雕像,阅读雕像信息的指示牌,聆听讲解员的历史叙述,这些通过参与集体活动的形式生产的具身经验在无形中会对参观者产生强大的历史感召。

阿斯曼在《回忆空间》 中就提到过这种经验:“文字的或视听的媒介不能传达的东西,在历史事件发生地直接地对参观者扑面而来”,在这样的空间,历史作为一种体验来感受,“感官上的具体性以及情感上的色彩把对历史知识的纯粹认知方面的了解,加强为一种个人的兴趣以及关怀”。主张拆毁雕塑的学者詹姆斯·道格拉斯就认为,这种雕塑对公共空间的占据是“一种白人对非裔美国人权力的公贾里·琼斯所引发的争议,文章认为,许多人对于琼斯“过于政治正确”的评价更多成为一种嘲讽和指责,遭遇了污名化。然而,“政治正确”的话语自身同样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模糊性。《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J.K罗琳针对跨性别者的争议性言论引发的讨论中,罗琳确实在某些方面冒犯了跨性别者的感情,但她的某些观点的具体意思其实也遭遇了抵制者一定的曲解。例如,罗琳强调人们过于关注社会性别却忽视生理性别,这一观点却被许多批评者贴上“罗琳忽视社会性别”的模糊标签。对于许多“政治正确”的激进捍卫者来说,似乎“不表示支持”则意味着“反对”。

在学者崇明的《宽容与自由主义》一文中,他曾将“政治正确”话语的这种激进化趋向界定为一种由对宽容的主张导致的“不宽容”,真正的宽容其实并不意味着彻底“取消批评”。换而言之,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应当允许社会对其主张的价值抱以宽容但并不“积极接纳和主动赞成”的态度。当然,这一界限的掌握是极为困难的。正如崇明所言:“宽容的前提是对不宽容对象的某种不满和批评,没有批评不构成宽容,这是宽容的悖论,也是宽容的困难所在”。有关问题的讨论,其实同样呈现了公共讨论“宽容”问题值得深思的内在张力。

这种“宽容与斗争”之间的张力正是“政治正确”话语在当下面临的难题。回顾“政治正确”的发展历史,20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民权运动加强了对于有色人种、女性等的保护,但弥散在实际生活中的歧视却需要日常话语层面的变革来实现,时至今日,不可否认,在一个少数族裔、弱势群体仍然遭遇结构性压迫的时代,“政治正确”提供的话语抗争依然十分重要。然而,它同时也遭遇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原本致力于打破主流话语霸权、实现话语层面多样性本身却存在压制多样性的风险。

马克·里拉在另一篇文章《身份自由主义的终结》中就提及,“身份政治”已经不再能成为凝结共识的稳定基础。对“政治正确”话语的过分强调使得人们更多重视个体身份超过对社会面对的公共议题的关注,“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甚至在他们有个人认同之前,就被鼓励去谈论他们的个人认同。到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多元性话语已经穷尽了政治话语,以至于他们竟然对阶级、战争、经济和共同善这些持久的问题感到无话可说”。他主张用“公民自由主义”的建构超越以身份作为基础的“身份自由主义”,然而无法回避的是,任何公共性的问题似乎都难以完全与身份问题脱钩,里拉的方案在另一个层面凸显了“政治正确”的合理限度这个难题。

《西方“政治正确”的反思》 许纪霖/刘擎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那么,正发生在美国的一切究竟是“适度的政治正确”还是“过度的封杀文化”?对这一问题本身的反思也许比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更有意义。《澎湃思想市场》刊发的一篇文章就尖锐地指出了“政治正确”这一话语框架和这个问题本身的虚伪性。文章指出,“政治正确”这一话语原本是西方语境下左翼群体内部的“自黑”,然而从八十年代殊保护。存在于美国社会的这些政治心态助推了特朗普的崛起。而“政治正确”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在话语层面对其“合理限度”的质疑,更重要的也来自于现实社会中如何解决经济不平等的难题。

撰文 刘亚光

编辑 走走 徐伟

校对 陈荻雁

来源:新京报

相关标签: 美国 运动 代表 人物

    Copyright © 2013-2022 BMB. 西米整形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渝ICP备13001695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3439号

    Top